• 古往今来,读圣贤书,所学何事?无疑明是非,分黑白,而如今,为中华崛起而读书

瘟疫论

传统文化 5年前 (2020-02-06)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
文章目录[隐藏]

内容简介

此《瘟疫论》为明末医学家吴有性(字又可)著。全书分两卷,上卷五十篇,阐述瘟疫之病因、病机、证候、治疗,并从多方面论述温疫与伤寒的不同。下卷三十五篇,论述温疫的兼证,有数篇论述温疫名实和疫疬证治。后附补遗一卷。此本大致为清乾隆时期天都黄晟校刊醒医六书本。

《温疫论》亦作《瘟疫论》是一部中医药防治温疫病的专著。吴有性对瘟疫病因和传染途径的认识,较之前人有较大突破。从而为传染病的认识和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。吴氏参考古今医案,创造了一些实用有效的治法。并将个人心得及平日所用有效方法,于崇祯十五年(1642)著成本书。上卷载文 50 篇,阐发温疫病因、病机、证候及治疗,论述温疫与伤寒不同之理;下卷载文 35 篇,叙述温疫各兼挟症。指出了瘟疫与伤寒的鉴别和治法,详细记载了瘟疫病因、初起、病机、传变途径、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。创 “温疫疠气” 病因学说,认为疫病是由戾气从口鼻侵入体内引起,用药可制服。戾气不同,引起的疫病不同,侵犯的脏腑亦不同。且痘疹与疔疮的化脓感染亦由戾气引起。见解独到,发展了古代六淫致病学说,在世界传染病流行病史上处于领先地位。本书亦很重视热性病的食疗,载有 “论食” 一节。(介绍参考)

据《吴江县志》记载,在《温疫论》成书的明崇祯时期,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,一巷百余家,无一家幸免;一门数十口,无一口幸存。吴又可在《温疫论》原序中说 “崇祯辛巳,疫气流行,感者多,于五六月益甚,或合门传染。其于始发之时,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法治之,未有不殆者……医者彷徨无措,病者日近危笃。病愈急,投医愈乱。不死于病,乃死于医;不死于医,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。” 他在这样的环境中,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,发出 “守古法则不合今病,舍今病而别搜古书,斯投剂不效……千载以来,何生民之不幸如此” 的感叹,因此在临床实践中 “静心穷理,格其所感之气、所入之门、所抵之处,与夫传变之体”,著成《温疫论》,提出必须从病因到治疗对温病与伤寒作明确区分。

目录

年希尧序、醒医六书瘟疫论引、附按、跋

上卷:原病、温疫初起、传变不常、急证急攻、表里分传、热邪散漫、内壅不汗、下后脉浮、下后脉复沉、邪气复聚、下后身反热、下后脉反数、因证数攻、病愈结存、下格、注意逐邪勿拘结粪、蓄血、发黄、邪在胸膈、辨明伤寒时疫、发斑战汗合论、战汗、自汗、盗汗、狂汗、发斑、数下亡阴、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、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、下后间服缓剂、下后反痞、下后反呕、夺液无汗、补泻兼施、药烦、停药、虚烦似狂、神虚谵语、夺气不语、老少异治、妄投破气药论、妄投补剂论、妄投寒凉药论、大便、小便、前后虚实、脉厥、脉证不应、体厥、乘除

下卷:杂气论、论气盛衰、论气所伤不同、蛔厥、呃逆、似表非表,似里非里、论食、论饮、损复、标本、行邪伏邪之别、应下诸证、应补诸证、论阴证世间罕有、论阳证似阴、舍病治药、舍病治弊、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、肢体浮肿、服寒剂反热、知一、四损不可正治、劳复、食复、自复、感冒兼疫、疟疫兼证、温疟、疫痢兼证、妇人时疫、妊娠时疫、小儿时疫、主客交、调理法、统论疫有九传治法

补遗:安神养血汤、疫痢兼证、小儿太极丸

作者简介

吴有性,字又可,号淡斋,江苏吴县人,明末著名医家。其著作《温疫论》一书,开中医探讨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。他提出温疫是由一种不可见的异气所导致,由口鼻而入,与现代的病菌学、病毒学说接近。他启发了清朝的温病学派。

黄晟,字东曙,号晓峰,别号退庵,安徽歙县人,迁居扬州。

文件下载

  文件名称:  文件大小:233MB
  下载声明: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,如有【版权】或【链接失效】等问题,请留言告知!
  下载地址:百度网盘

瘟疫论下载地址已隐藏,输入验证码即可查看!(建议使用Chrome内核的浏览器)
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,回复“验证码”,获取验证码。在微信里搜索“李畅随笔”或者“lichangsuibi”或者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都可以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。【验证码不定期更换】

微信打赏
喜欢 (0)
[微信扫码打赏]
分享 (0)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